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混合鹵化物鈣鈦礦光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 |
混合鹵化物鈣鈦礦光吸收劑在光伏器件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近年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從10%一直飆升到23%。鈣鈦礦光伏器件有著理想的簡易的加工過程,但在暴露于水和熱環境下的不穩定性限制了它的產業應用。如何兼顧鈣鈦礦光伏器件效率和穩定性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
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中科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重點實驗室高鵬課題組與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Nazeeruddin教授合作,系統地討論了混合鹵化物鈣鈦礦的維度工程(Dimensionality Engineering)中的相關問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Dimensionality engineering of hybrid halide perovskite light absorbers的綜述。
該文章對最新報道的2維-混合維度-3維鈣鈦礦的光伏特性和穩定性進行了整理,隨后對隨著有機胺陽離子的結構和尺寸變化,形成兩類混合維度鈣鈦礦,以及有機無機量子阱的2D限域效應變化導致的帶隙值的差異進行討論;同時,該課題組結合前期實驗室工作總結了目前采用的主流器件制作流程對光伏性能和穩定性的影響;并對混合維度鈣鈦礦在兼顧光伏性能和穩定性所擁有的優勢,并且給出了設計新型混合維度鈣鈦礦時應該遵循的原則。整體來看,該綜述對課題組后續工作有著重要指導作用,也對其它同行開展相關實驗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全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7382-9